《怪病医拉姆尼》,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部什么”怪医”作品。
事实上它也的确是一部怪医作品,虽然标题说的是里面的病很怪,但这医生也是同样的怪。就立意而言,《怪病医拉姆尼》将各种社会现象夸张化,然后通过具象化心理问题的形式来反映心结,再通过一些灵异手段来将其解决。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原本看不清摸不着的问题,通过非科学的形式摆到观众面前,再通过非科学的形式来将其解决,让观众从这些匪夷所思却又有迹可循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以《怪病医拉姆尼》第一集的内容,讲述了一位原本温柔的母亲在看到女儿作为童星的赚钱潜力后,开始变得贪恋财物,不断压榨女儿,丝毫不顾虑其感受。为了保证女儿作为卖点的哭戏始终出色,母亲要求女儿任何时候都不能表露自己的情绪,把眼泪留在演艺之中。
到这里为止,只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现象,并且还没有任何新颖之处可言,而引爆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怪病医拉姆尼》中的核心设定,也就是”怪病”。受尽母亲压迫的女儿得了一种怪病,她眼睛流出的不再是眼泪,而是各种各样的调味料。
由于这部分的内容在TV动画中以单元剧的形式制作,就显得剧情发展极为仓促,再加上灵异风格的核心设定,整部作品就更倾向于不讲道理只论故事的童话。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确存在一些创作上的矛盾之处。
属于灵异范畴的”怪病”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心理疾病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小到心结大到影响生理健康的抑郁,都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这种问题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直到爆发之前都很难看到什么迹象,又或者说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忽略。
而”怪病”就是用于引爆这一问题的设定,同时又给予了解决心理疾病的捷径,因为当这种无形的疾病以有形的灵异展现出来后,就可以合理地通过的灵异手段来将其治愈。
要知道心理疾病在现实中十分难以根治,原因就在于它往往缺乏引爆的契机,也缺乏稳定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想要以较快的节奏合理地讲述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灵异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就产生了第一个矛盾,快节奏故事以较低的成本描绘了深刻的现象,观众只有通过自己想象的延伸才能触摸到问题的本质,因此就难免出现故事转折生硬,观众共情感不足的问题。
在《怪病医拉姆尼》第一集中,观众大体会在两个地方感到有些违和。
首先是关于医治女儿的”代价”, 拉姆尼表示需要有一个容器去承载女儿这些年来被堵住的负面情绪,只有当这些情绪都释放出来之后,才能让她重新找回健康,并消除怪病。
相信很多观众都以为拉姆尼所说的容器就是不断压榨女儿的母亲,但事实上却是母亲压榨女儿换回来的各种财物。
就逻辑而言,用女儿健康换来的财物,再由财物换回女儿的健康,这其实十分合乎常理,就跟现实中拼命工作病倒后,又用赚回来的钱把自己的病养好如出一辙,这也是许多创作中的惯用桥段了。
观众之所以对这一段的处理感到有些违和,原因无外乎两个。
其一是善恶有报的心理,大家认为母亲造成了女儿长期的痛苦,如今应该由她自己来偿还,一笔勾销的代价实在是太便宜了。其二则是女儿的负面感情,居然可以用死物作为容器,就算放在灵异的范畴中也显得有些不合理。
但和灵异讲道理本身就是不讲道理的行为,而这种”便宜”的代价,则让《怪病医拉姆尼》看起来更加接近理想化的童话故事——
它给了剧中角色一次重头再来的机会。
再来就是母亲在听到能用女儿的健康重新换回宝石与首饰时的幡然醒悟,这部分确实存在剧情节奏过快的问题。
动画中对于这位母亲的刻画,是ACG作品中非常典型的”纯粹的恶”。她的绝大多数行为、肢体动作、神情、以及言论,都有着明显的夸张化处理,其目的就是让观众产生厌恶和感到气愤。
虽然这种手法已经司空见惯,但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里还是描绘得淋漓极致,同时也为后续剧情转折生硬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就篇幅而言,剧情上的这点瑕疵其实无可厚非,这本质上只是一个取舍问题罢了。
另一方面,让观众感到这部分剧情转折过于生硬,还有画面表现上的原因。
从上图中你就可以看到,这位母亲直到抱紧女儿前一刻,对步步紧逼的拉姆尼喊出 “别说了!”的时候,脸上的紧张表情依然给观众一种愤怒的感觉,而非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悔,与对女儿的关怀,以致于很多观众都以为她实际上只是想把女儿这颗摇钱树重新拿回手中,再开始新一轮的悲剧循环。
毕竟黑童话也是童话。
但故事并没有走向观众设想的方向,这位母亲真的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变回过去温柔的她。
从这一幕开始,观众就应该明白到,这个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理想化”的结局出现,因为《怪病医拉姆尼》就是一个黑得并不彻底的童话罢了。
文:lock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